课堂中“节外生枝”处理心得体会

时间:2024-10-22 16:31:58
课堂中“节外生枝”处理心得体会[此文共8820字]

第一篇:课堂中“节外生枝”处理心得体会

课堂中“节外生枝”处理心得体会

灵活处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精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1、背景

我从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已有多年,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单纯,想象丰富,在课堂学习中不会像大学生那样揣摩教师的想法,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来回答问题,往往是我怎么想怎么做就怎么说,有时会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有一些干扰。然而,这些"节外生"的"枝"有时却往往是学生创新萌芽的展露。针对课堂中的这些节外生枝,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真对待,灵活处理,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节外生"的"枝"有朝一日能长成的创新的"大树"。下面就我在执教"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中的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中的两个片断,谈谈我对该问题的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2、案例

内容:"**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中的"滚一滚"。

教材情景:用长方体木板搭成斜面,把四种立体图形的积木放在上面滚动,看看那一个滚得快。

片断一:

师:现在,我们就来玩"滚一滚",先用合适的形状搭成斜坡,然后把各种形状的积木都放在上面滚一滚,注意观察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什么滚得快,什么不易滚动?

生:(小组合作,搭成斜面,把各种形体放在上面滚动。)

师:好了。教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做得很好,讨论得也很热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先说?

生1:我们小组发现球和圆柱容易滚动。

生2:我们小组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滚动。

生3:我不同意××同学(指生1)的意见,圆柱不容易滚动。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不同意生3的意见)

师:那你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圆柱不容易滚动?

生3:圆柱是这样放(演示竖放)不容易滚动。

生1:我是这样放的(演示横放),它能滚得快。

师:(看着生3)你有什么意见?

生3:那样放是容易滚动。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说才对?

生3:圆柱是这样放(演示横放)容易滚动,如果这样放(演示竖放)就和正方体、长方体一样,不容易滚动。

片断二: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球和圆柱的面都是弯弯的,是曲面,容易滚动,而正方体、长方体的面和圆柱的这两个面都是平的,不容易滚动。所以,汽车的轮子要做成圆柱形状,而校园里的石桌、石凳,它们的底面都要做成平平的。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能使球和正方体滚得一样快。

师:(一愣)是么?那我看看,你是怎样让它们滚得一样快的。

(老师走过一看,原来他把斜面搭得很陡,几乎接近竖直,球和正方体放上去当然是同时落下来。)

师:(把他的做法展示给同学们看)

这个同学很善于动脑筋,用这种特殊的方法使不易滚动的正方体能和球同时滚下来,应该受到表扬。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原来只要把条件变一变,事情的结果会不一样。下面就请同学们再动手试一试,动脑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不容易滚动的滚得快一些。

生:(开始动手试,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发现在正方体的后面放一个球,正方体就能滚得快。

生2:在长方体的后面放一个圆柱,它也能滚得快。

生3:我发现用手使劲一推,正方体和长方体就滚得快了。

生4:我认为把正方体的边和角都磨圆了,它也能滚得快。

生5:我想如果把这个斜面抹上油,让它非常滑,正方体和长方体也能滚得块。

三:教后反思

反思之一:小学生的创新萌芽是极其稚嫩的,有时是不经意的流露,有时是从错误或怪异的答案中体现出来,更多的则是在自由自在的空间发挥出来的。如果我们仍然把所谓的"师道尊严"高高挂起,把学生框定在自己的思维模式里灌输知识,对学生中存在的与师不同、与师思路不合的想法一概予以否定,而不是恰当地引导,那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所以,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面对诸多形形色色的"节外生枝",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时间,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说不定一个中国的"爱迪生"就由此而诞生。

反思之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批阅数学考卷往往有一份标准答案。但在想象丰富的小学生头脑里,一些成人认为不正确、不合适的答案,小学生是认可的,而且理由十足,说的头头是道。今年我市二年级数学考卷中有这样一个题:书包大约重()。一个小学生便填上(1千克),批卷老师判错。因为即使是现在的幼儿园小朋友,他的书包拎起来也不止2斤。过后我问那个孩子,为什么填上的仅仅是1千克?他说,人家只问书包的重量,没让你加上里面的书的重量。批卷的老师如果听了,不知他是否会重新去评判一下这道题的对错。"苏教版"的数学教材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很好,一幅图可以列出好多的加减算式,只要学生说的内容和列的算式是一致的,那就正确。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应学会:不要以我们成人的经验来评判学生的对错,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

第二篇:让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变的“枝繁叶茂”

让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变的“枝繁叶茂”

周雯雯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现有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堂资源。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当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使学生敢于发言。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课堂,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有研究表明:同一教学班中,语文与数学、外语学科的来自于学生的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比为25:3:1。语文课程的这一资源特点,使课堂中随时可能邂逅种种意外的“节外生枝”。我们教师无法设防,也没有必要设防。

在我与学生的一堂作文课当中,有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赏析片段三,说出片段中表现出了鲁达怎样的性格特点,我的本意是让学生体会文中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学生在 ……此处隐藏4010个字……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是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的引导,把单一的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拓展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在这一环节上,我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使评价活动在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润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组活动期间,我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进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合作比较好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我也及时作总结评价。其一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其二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态度是否认真等方面进行评价(多说优点、长处)。此外,我还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适当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激发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在课结束时,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开展合作学习不失为鼓励学生在尝试、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良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倾听和说服他人,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第五篇:美术课堂中尝试先学后教体会

积累经验完善自我 不断提升

美术课堂中尝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收获

蔡林森的“先学后教“让我深有感触。不到3年,永威判若“两人”!学生(绝大部分是三流生源)成绩稳居当地一流,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节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改变了永威,创造了奇迹。永威人说:课堂要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不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永威人说:先有学生的学,才有老师的教,学是主导课堂的一切;永威人说:不教才是教,永远坚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时刻警惕老师的教变成越俎代庖.才是教育的真智慧;永威人说: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相当的练习,就很难说理解得多好,更谈不上形成能力。没有运用,教学就是失败的。这就是蔡林森经过20多年探索实践、在洋思中学开花结果、又在永威不断丰富创新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所呈现的“另类”课堂风景!

由此我在课堂上也尝试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这一教学模式。下面就六年级《装饰柱》这一课的教学,谈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一点感受。

我觉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学科中一般有六个环节。即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中前三个环节为辅助环节,后三个环节为主要环节。

一、先学

上课开始我就用谈话的形式简单的导入课题《装饰柱》,直接揭示学习目标:用各种方法和各种材料制作装饰柱。目标的出示,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不盲从,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会什么,我们就来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能非常有针对性的来完成任务。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学指导: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作品可以用那些材料制作? 2、你觉得装饰柱可以表现什么形象?(如人物、动物、剪纸等)可以是一个形象或一组形象吗?3、你觉得装饰柱是什么工具什么方法怎样做出来的?4、还可以动手试着做一做。

接下来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仔细分析装饰柱是什么造型,以及用什么材料怎样制作,然后确定思路,制定计划,设计步骤,寻找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临摹制作装饰柱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的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作者是如何构图,如何组织装饰柱的表面,如何将材料贴到装饰柱上等,这时我并没用伸出帮助之手,而是鼓励该同学继续思考促使他动脑筋去修改完善。如果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建议他们先标记下来,再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让学生在自学中更深刻的体会多方面的手工制作技巧和方法。

教师先不讲制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做。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只对课堂实行监控,及时指导,及时矫正,发挥引导作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改

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该环节中教师的“教”是隐含的,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运用手工技法制作,对于没有教过的制作方法,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旧知识大胆尝试,通过自学,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培养了试一试的精神,给予了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发展其自学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此下去,便逐步形成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后教

该环节是这节课的关键环节,在自学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的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需要通过老师的“后教”来解决。 “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通过先学环节中检测并暴露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自学了《装饰柱》后,我让大面积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设计装饰柱。该环节中我选了优、中、差三层次学生解决问题。将学生的想法做法展示在同学面前,让学生从中类比异同,寻找最好的制作方法、设计方法。多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制作,使他们对重要的知识点有深刻的印象,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便于从中学习自己的方法。凡是他们能讲明白的观点,我绝不参与,只做补充、更正讲解、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讲解,真正实现了“兵教兵”,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合理利用了优生、中等生资源,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提高了课堂效率,效果显著。

三、当堂训练

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动手时间了,也就是当堂训练阶段。该环节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老师的作业,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技法指导,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此阶段教师依然要给出具体的时间。1、提出训练要求,教师巡回指导。2、展评优秀作业。尤其在展评优秀作业中,我们要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民主评析优秀作业,让学生自己来评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在评赏中,一、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审美能力;二是加强学生专业术语的运用,积累专业词汇;三是开拓思维,让学生带动学生,启发思考,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渐而渐之,学生的美术水平一定会提高。这样一来,后教部分的问题我们就解决了,同学们能够评议出来的,教师绝不多讲,未能评议的,教师在做点拨,大大节省了时间,并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觉得以上几个环节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基本教学程序,在应用时,不要生搬硬套,要灵活运用,达到教学要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结构。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不但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术学科中运用好此种方法,一定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教学中既掌握美术技能又让他们充分在课堂中能够感受美、评价美,继而升华到创造美。

《课堂中“节外生枝”处理心得体会[此文共882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