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如今,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就落到年轻的一代的肩上。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都缺少认知。在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呢?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学文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教学会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通过基础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可以逐步培养学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如在学习“云日”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开展猜字谜游戏,利用谜语为教学注入生机:云字的谜语是“这字没人不会”,关于日字的谜语是“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结合谜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字的结构,进行汉字偏旁拆分,体会汉字的趣味性。然后,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些谜语,让学生猜字,如“一点一画长,一撤到东洋,东洋两棵树,长在石头上”,(谜底,磨)“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谜底,秋),“说千不是千,两撇挂两边,日头落地下,够你猜半天(谜底,香)让学生结合谜语的字面意义去思考、联想,直至学生得出谜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讲述传统的汉字谜语文化:谜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谜语主要分为事物谜和文义谜。许多谜语都是以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存在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搜集谜语,进行趣味学习这样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文化的魅力
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质,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各学科课程中都适量增加了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挣脱教材、教室对阅读教学的束缚,充分整合各种适用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文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成语文化教学活动,由教师借助图片“讲述”故事,让学生猜成语。或者教师用肢体动作表演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表演猜成语。如教师在讲台上捂着耳朵,鬼鬼祟祟地去偷一个挂在(画在)别人门口的铃铛,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演可以猜出教师在“掩耳盗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写出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自己熟悉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如自欺欺人,我不喜欢吃蛋糕,那是在自欺欺人。然后,由教师讲述成语的语言文化价值和作用:成语是国之瑰宝,是汉民族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成语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耐人寻味,许多成语背后都隐藏着故事,都有脍炙人口的顺覆。我们在学习、使用成语时,要了解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和哲理,还要继承和保护成语文化,从成语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教训,行善向善。这样借助课堂活动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受到启发,受到文化熏陶和教育。
三、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有着跨越时空的魅力,许多传统文化现象和事物,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在重大传统节日,企事业单位都会放假或者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在春节,人们会贴对联,燃爆竹,守岁祈福。总之,传统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对国人的影响是重大的。要想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实践和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万般风情。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结合之前所学的《元日》《清明》这两首古诗,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题为“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风俗以及文化等;列出自己的家乡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和重阳节都会有那些庆祝活动,了解社会、风土人情;阅读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积累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成语典故、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寻找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地方历史名人,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人格。这样在课外实践中让学生进行文化素材收集、文化知识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巧妙渗透其中,使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同时让学生接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提升学生的文学品质和综合素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