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
对于父母教养角色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社会化以及精神健康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希望有所帮助!
一、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
首先,要为孩子创设好成长的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创设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和睦温馨、人与自然的和谐安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真爱,自然的博大,纯真的魅力,有助于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探索释疑,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赏识孩子的探究成果,增强孩子的自信,鞭策孩子持之以恒,磨砺孩子的意志。
创设礼貌诚信的文明环境。父母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热情开朗,有助于孩子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
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第二:与孩子保持良好关系的朋友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三: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者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四:孩子学习的引导者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 ……此处隐藏4066个字……自信心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五、为孩子找一个好对手
“宝贝,你和川川比一比,看谁跑得快。”同事郭同经常鼓励儿子与邻居家的孩子竞赛,或学习,或 运动,在一次次的竞赛中,渐渐培养了川川好胜上进的品质。上学后,他更不甘居人后,门门功课优异,
为自己的孩子找一个竞争对手,比如同桌、邻居家的小孩或成绩排在孩子前面的同学,可以鼓励孩子超过 他们;鼓励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潜能,作为父亲可以给孩子一些信念 让他们做一些新的尝试,让他们意识到做什么事情最好。
七、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有专家统计,爱劳动与不爱劳动的人,犯罪率为1:10,失业率1:15,所以爱劳动、爱干事对孩子是一 生有用的,现在科学界和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只听见易忘掉,见到的能记住,亲手做的才能理解。”所 以动手是最重要的。
因此,父亲要培养孩子动手,实验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爱干活,爱劳动,要让孩子在艰苦环境中 锻炼自己。
八、亲自参加家长会
参加家长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表现,有助于与老师进行交流、有助于掌握教育孩子恰当的教育方法。因此 ,要与母亲协商,合理安排时间,尽可能多参加,不要过分强调忙而拒绝参加。
1、会前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认真阅读家长会通知书,了解家长会的内容和要求。二是与孩子进行必要 的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给孩子陈述的机会。三是与母亲进行必要的沟通,统一思想和看法。四是尽快 通知老师可以参加家长会。
2、会中要注意的问题有:一是准时到会。二是集中精力听好会,中途尽可能不接电话。三是记录会议 的基本要求。四是如要与班主任单独谈话一定要事前安排。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父亲常出现的问题主要 有:开小差、中途退场、在教室内接打电话。
3、会后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及时与母亲沟通,形成共识。二是寻找对孩子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角度 。三是与孩子的谈话要以鼓励为主,提出的问题要有理有据,用事实服人。四是一定给孩子解释、说明的 机会。四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切实可行。会后父亲要注意的问题有:不打骂、不训斥、不责备、不讽刺 挖苦孩子。
父亲了解孩子的途径是有多种的。作为父亲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去了解。一是从老师那里了解,这是非 常重要方面。二是从同学那里了解。三是从孩子社会交往中了解。四是从孩子日常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中 去了解。五是从孩子的生理变化去了解,六是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去了解。除了上述几种途径之外,从 孩子日常语言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据对部分学生的调查,现在孩子回答家长问题有几种方式值得注意,一 是考得不好,回答“别问了”,“让我自己呆一会。”二是考得一般,回答“还行”,“差不多”。三是 考得不错,孩子此时表现出是高兴,痛快,话多。至于闷闷不乐有心事的孩子,回答最多的是:“烦着呢 ,千万别理我。”家长,特别是父亲要从孩子的语气上分析孩子、了解孩子的变化,及时调整做法,更有 针对性的教育孩子。
九、挤时间多和孩子在一起
父亲们总说不是不想和孩子在一起,只是太忙,抽不出时间。孩子们对父亲的忙能够理解,但在孩子们 心里,特别喜欢多和父亲在一起。
父亲们强调自己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的典型理由与三个:一是工作太忙;二是经常性出差,不可能和 孩子在一起;三是做生意的父亲强调只要挣到钱就行了,没钱谈对孩子大教育是一句空话。
到底父亲们能不能挤出时候和孩子们在一起呢?大量调查显示,完全可以做得到,只是父亲们想不想去 做
平时忙的父亲双休日也要找出各种理由去忙自己的事,理所当然地将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母亲。其实 ,每到双休日,父亲只要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作用就不一般,日积月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位初一的男孩说,我总盼着双休日和爸爸在一起,可他总说忙不带我玩,而他却和朋友去钓鱼,我对 他已丧失信心了。调查中很多孩子对“父亲缺位”已经非常适应了。
常出差的父亲每次出差后都有几天的闲暇时间,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和孩子聊一聊应当说不成问题。在这 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父亲他们的做法是到了出差地就给家里来个电话,顺便问一下孩子的情况。有笔记本电 脑又有条件上网的父亲还可以给孩子发个电子邮件,时间许可的话还可以聊聊天。做这样的努力其实只是 举手之劳。
做生意的父亲压力大,生意不好的时候很不愿理睬孩子,甚至于还要拿孩子出出气。提醒做生意的父亲一 定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要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生意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说说话,不要强调 生意忙而冷落了孩子。
平时忙的父亲双休日也要找出各种理由去忙自己的事,理所当然地将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母亲。其实 ,每到双休日,父亲只要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作用就不一般,日积月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位初一的男孩说,我总盼着双休日和爸爸在一起,可他总说忙不带我玩,而他却和朋友去钓鱼,我对 他已丧失信心了。调查中很多孩子对“父亲缺位”已经非常适应了。
常出差的父亲每次出差后都有几天的闲暇时间,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和孩子聊一聊应当说不成问题。在这 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父亲他们的做法是到了出差地就给家里来个电话,顺便问一下孩子的情况。有笔记本电 脑又有条件上网的父亲还可以给孩子发个电子邮件,时间许可的话还可以聊聊天。做这样的努力其实只是 举手之劳。
做生意的父亲压力大,生意不好的时候很不愿理睬孩子,甚至于还要拿孩子出出气。提醒做生意的父亲一 定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要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生意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说说话,不要强调 生意忙而冷落了孩子。
和孩子们在一起,说什么、做什么,都要掌握好分寸,有些话是对孩子成长进步有利的,有些话则不是 。有些是一定要做,有些是要留到将来去做。现在,孩子们特别爱看动画片,孩子自己看是一种情绪,父 亲和孩子一起看,孩子又是一种情绪。在和孩子一起交流时,孩子会讲出许多大人并了解的东西,而有些 孩子暂时不理解的内容,父亲适时进行引导,就要比单独说教要强多了。父亲和孩子外出时,遇到具体事 情父亲身临其境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使孩子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了道理,有时比父亲给孩子讲一大堆 道理还管用。一位中学生和父亲买菜时,小贩多找了两角钱,父亲主动将钱退了回去。仅仅是一件小事, 在父亲的影响下,孩子懂得了小便宜也不能占的道理。
十、主动和母亲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要做到相互配合,作为父亲要主动做好这样几件事:
1、在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上要尽可能一致。不同的教育目标常常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2、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要尽可能扬长避短,互相帮助。
3、不要同时教育孩子。一方教育孩子的时候,另一方最好回避。因为双方共同教育孩子,极易产生矛 盾,孩子也容易钻空子,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4、父亲要维护母亲的威信,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出母亲的问题,使得母亲下不了台。母亲在教育孩子 时出现的问题最好在下面指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