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志摩是散文家

时间:2025-04-03 08:37:40
浅谈徐志摩是散文家[此文共8103字]

浅谈徐志摩是散文家

摘要:“爱”是徐志摩诗作的动因和基本主题,他的诗作集中反映了他的罗曼蒂克的思想情调和创作风格,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作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文学生涯也是短暂的。他的思想和艺术比较典型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动向和艺术趣味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犹如矛盾所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笔者认为,徐志摩不仅是资产阶级的伟大诗人,而且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散文家。诗和散文对徐志摩来说,犹如是鸟的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成其为徐志摩,因而笔者从徐志摩的散文的内容和风格来洞察徐志摩的思想,以此来说明他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关键词:象征   比喻   想象  爱国   散文  诅咒

(一)

徐志摩出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时年36 岁,名章序,初字夕森,后更字志摩,****县人,出生于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富裕资产阶级家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作家,他的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秋》,信札日记有《爱眉小札》;小说集有《轮盘》等。此外还有未收入集子的诗歌和各种形式的散文,散文和诗歌散见在各种报刊杂志上。

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不管对他的评价如何的不同人们都是认同的,但作为一个散文家,在卞之琳的《徐志摩序》中却说还有待确认,其实早在二三十年代,对徐志摩的散文家地位,不仅确认过,而且还把他作为一种散文流派的代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和一些散文、小品选集、都把他的作品作为一家选进去。他的散文曾经引起过研究者的普遍注意。徐志摩在世时就有人说“他的散文和诗歌都已经有一种中国文学里从来不曾有过的风格。”(陈西滢的作品《闲话》,《现代评论》1926年2月20日)。“在散文和诗歌方面,所成就的华丽局面,在国内还没有相似的另一人”。(沈从文的《轮盘的序》)。徐志摩逝世后,不少人在悼念文章里都谈到他的散文。“新月社”的人和他的学生,固然竭力推崇,说“他写起文章真是痛快淋漓,使得读者开不得口,只有微笑,只有倾服的份儿。”(梁实秋的《谈徐志摩的散文》;《新月》四卷一号)有的赞扬象他那样“文采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家,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景琛的《志摩师哀辞》《新月》四卷一号)徐志摩的朋友也**称赞,有的说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不小,有的甚至认为他的散文比诗歌的成就还大,“他的散文远原是诗歌的扩演。”有的赞美其散文“象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湲,他的文章的确有独特的风格,在散文里不能不让他占一席之地。”(杨振声的《与志摩最后一别》。显然这样的高度评价,有的还近乎吹捧,并不完全科学。也许由于同派、师生或朋友之谊的缘故吧,由于偏爱,故多溢美之词。不过徐志摩在散文在艺术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成为现代散文史上一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却是事实。在这一点上当时的左翼作家也给予应有的评价,认为“他的散文是诗歌的一种形式”(穆木天的《徐志摩论》,见《徐志摩选集》 ,万象书屋1935年4月出版);然而,多年来对徐志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歌上,对他的散文的研究甚少有人问津。

诗歌和散文,对徐志摩来说,犹如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就不成其为徐志摩,因此散文的研究也是不可偏废的。

(二)

比起诗歌,徐志摩的 散文更直接、更全面的反映了他复杂的思想和人生态度。诗歌侧重于抒发感情,散文更多的是直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受和了解。了解徐志摩的思想,散文也许是更重要的一个途径。

不满现实生活,诅咒黑暗社会是徐志摩散文的一个基本生命命脉。他回国不久,就面临**教育界以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反对被称为“代表无耻”的教育总长彭云彝的风潮,徐志摩散发表了杂感《“就是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他认为风潮里有一点不能淹没的“理想的火星”“而保全这点小小的不灭的火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良心上的负担”,我们应该积极的同情,支持蔡元培这种“拿人格头颅去撞开地狱门的精神”1929年底,在**女中的一次演说里,他反映了、也指明了国民党统治下战祸频频、灾民遍地的现实,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他甚至把当时的反动当权人物比喻为“妖魔”,指出“妖魔”蹲踞在森严的魔窟中计较下一幕的布景与情节,为表现他们的贪、他们的毒,他们的野心、他们的威灵,他们手擎着全体民族的命运把它当作一掷的孤注。”

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人生的丑恶,在徐志摩散文中占有一定的篇幅,而且贯穿散文创作的始终。对徐志摩这样的资产阶级作家来说是难得可贵的。

然而,看到社会的病象不等于人生了社会的本质;不满现实更不等于积极的参加到变革现实的斗争中去。展示在徐志摩面前的现实是什么呢?“没有一片干净的土地,哪一处不是叫鲜血和眼泪冲毁了的;更没有平安的所在,因为你即使忘得了外面的世界,还是躲不了自身的烦闷和苦痛”可是对于这样的问题他不是从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反动阶级的身上去寻找造成这种社会现实的根源,反而认为谁要把它归咎于少数的政客,少数的军人,或是少数的富翁,这是人们错了,而且大大的错了,是太恭维那些少数的人,是太瞧不起自己。在他看来,各个人的灵魂的肮脏与丑陋,才是根本的病根,因为我们自身就是我们命运的原因,显然这就是他主观上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造成了直接为北洋军阀统治开脱罪责的客观效果。这反映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意者的思想局限。因此,他在“一剖”,“再剖”自己思想的过程 ……此处隐藏3319个字……,但是,她不绝望,而是忍耐着、奋斗着,因为她知道这痛苦是下一个美丽婴儿出世的消息,因此“最锐利,最沉酣的痛苦逼成了最锐利沉酣的快感!显然,这篇优美的散文诗其形象和意境都是通过象征手法创造的,徐志摩对人生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他在《落叶》里引用《婴儿》、《毒药》和《白旗》后说:“我们不能不想要盼望一个洁白的肥胖的活泼的婴儿出世”!虽然这婴儿当时没有出世,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永远也不可能诞生这样的婴儿,但是,徐志摩那时理想还没有破灭,为了“一个更光荣的将来”,这忍受着苦痛到现在“。

比喻与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既是一种修辞格式,又是一种艺术手段。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艰深的思想通俗化,枯燥的事物形象化。文化作品是离不开比喻的。徐志摩散文里的比喻,处处皆有,他所选择的比喻对象大体上都很恰当,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不难看出徐志摩在《婴儿》中的比喻完全是他的夸张,铺陈,繁复,多样的形容,尽情的渲染。笔墨浓、色彩艳,的确体现了徐志摩的风格。作品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比喻,把产妇临床上翻腾痛苦的情景形象的烘托出来。例如:作者以田沟里急泅着的水青蛇,形容她那白嫩皮肤里筋络暴涨,血管突起的样儿;以前额上黄豆大的汗珠,表明她疼痛的程度;以垫着的席子是用针尖编成,蚊帐是用火焰织成的,比喻她在床上躺不好,睡不着的抽搐着,畸屈着,奋挺着,纠旋着的痛苦形象;她的眼睛原来象冬夜池里反映着的明星那样美丽,现在变成为青黄色的凶焰,象烧红的炭火似的;她的嘴唇原来是朱红色的现在变成象炉底的冷灰。等等,这些比喻生动形象,起到了对她的烘托作用。

                         ( 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必须借助语言来描绘形象,表达思想,语言又是构成作家风格一个最基本因素。徐志摩散文华丽夸饰的风格,在语言上有着突出的表现。首先,他追求语言的华丽,词藻的雕琢和铺张有时也容易给人以繁复的感觉。徐志摩在这一问题上是有得有失的。他的抒情游记篇目,大多抒写自己烦闷的心情和空虚的心灵。但并不注重对景物的精确描画,以达到寓情于景的目的,常常是从眼前的景物荡开去,着重于内心情怀的抒发,通过冥想的途径反映个人的情思。冥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东西,而徐志摩通过对语言的刻意追求,把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显示他在语言上的功力。《翡冷翠山居闲话》反映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中超脱,闲适的心情,忘却了人间的苦恼和烦闷,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和华丽铺张的语言,表达了“山居”的妙处。轻盈的笔调,飘然的文字,华丽的辞藻,铺张的描写,以及带有欧化的语句,酣畅地表现了作者已完全溶入到大自然的境界中去。这里反映的只是轻烟似的闲适,出世似的超脱,但写得有声有色,风姿绰约,在艺术上任然不失为一篇颇具特色的美文。

其次,文笔轻飘。这是徐志摩风流潇洒的风度和超脱爽快的气质在散文语言上的体现。**迅曾说他文笔轻飘这是很有见地的批评。徐志摩无论是写苦闷的思想,还是愉悦的感情,也无论是涉笔于灵魂的领域,或点墨于自然的景色,除了那些悼念的文章外,笔调大都轻飘流利,和作品的内容相适应,不给读者沉郁压抑的感觉。作为一种语言风格,在艺术上自由自在的价值,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徐志摩一些所谓香艳的散文里。“轻飘”却有点流于轻化,《浓得化不开》描写作品主人公(廉枫),傍晚时分浏览了一通新加坡热带风光回来,在旅店楼梯上看到的娇艳黑女──作品从自己的感觉联想,直到这个少女的打扮、风度都作了尽情的浓艳涂抹:“乌黑惺忪的是她的头发,红的是右边鬓角上的插花,蜜色的是她灵巧的挂肩……廉枫停步在楼梯边的欣赏不期然的流成了新韵。”这里的轻佻笔触,流露出公子哥儿的浪漫情调。《爱眉小札》,《志摩日记》完全是描写他与陆小曼恋爱曲折过程的笔墨其中固然有反封建的个性,但是也反映了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的爱呀,死呀的说教。即使在他们冲破重重障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甜蜜日子里,徐志摩自己也承认,说这样也许会被认为是“轻薄相”这里的轻佻是他沉醉于爱情生活而在笔端上的流露,也是他心灵空虚的反映。无疑的这种笔调不足为训的。

再次,反复、排比的修辞方式,也是徐志摩散文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想飞》中关于“饿老鹰”在塔顶飞翔的描写,就很生动形象。夕阳夕照,塔院里钟声响动,这时候几只老鹰绕着塔顶尖,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这些排比的语句,非常生动的描写出了“饿老鹰”在空中盘旋,寻找食物的情状。同时,这里所用的“绕”、“浮”、“泅”等动词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准确、形象、极富有表现力,反复的文字,排比的格式,在徐志摩散文里被广泛使用。《**滨幻想》通过冥想,作者觉得在寂寞安静的环境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有无限的创造,而个人也得到了完全的超脱。而《海滩上种花》里的句子,反复、排比、欧化、比喻溶合在一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通过精心雕琢,华丽的辞藻,给徐志摩散文语言造成鲜明色彩的话,那么,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就给他散文语言带来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当然,过多的使用,也会给人过度繁杂的感觉。这方面,徐志摩也不是不可非议的。

阿英在《现代十六家小品·徐志摩小品序》中,认为徐志摩散文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论,徐志摩散文的鲜明色彩和独特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园地里自成一家,这在历史上是被“确认的,因此,当我们研究徐志摩散文时发现,在众多风格迥乎不同的散文选派中,徐志摩散文其独特韵味傲然挺立,让我们窥见出许多闪烁的思想火花和艺术趣味,也因此证明了徐志摩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出色的散文家。

参考文献:①《文学研究丛刊》,**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1984年5月。

        

②《关于写英雄人物理论问题的探讨》,《文学评论》王春元,1979

 

年第5期。

 

③《谈谈我们的英雄人物》,1963年3月9日《文学报》。

《浅谈徐志摩是散文家[此文共810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